钢是一种铁碳合金,人类采用钢结构的历史和炼铁、炼钢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。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,在伊拉克两河流域就出现了早期的炼铁术。我国也是较早发明炼铁技术的国家之一,早在战国时期,我国的炼铁技术已很盛行了。公元65年(汉明帝时代),已成功地用锻铁为环,相扣成链,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铁链悬桥——兰津桥(云南省)。此后,为了便利交通,跨越深谷,曾陆续建造了数十座铁链桥。其中跨度最大的为1705年(清康熙年间)建成的四川泸定大渡河桥,桥宽2.8m,跨长100m。除铁链悬桥外,我国古代还建有许多铁建筑物,如铁塔等,目前依然存在。所有这些都表明,我们中华民族对铁结构的应用,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。欧美等国家中最早将铁做为建筑材料的当属英国,但直到1840年以前,还只采用铸铁来建造拱桥。1840年以后,随着铆钉连接和锻铁技术的发展,铸铁结构逐渐被锻铁结构取代,随着1855年英国人发明贝氏转炉炼钢法和1865年法国人发明平炉炼钢法,以及1870年成功轧制出工字钢之后,形成了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钢材的能力,强度高且韧性好的钢材才开始在建筑领域逐渐取代铸铁材料,自1890年以后成为金属结构的主要材料。随着20世纪初焊接技术的出现,以及1934年高强度螺栓连接的出现,极大地促进了钢结构的发展。除西欧、北美之外,钢结构在前苏联和日本等国家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,逐渐发展成为全世界所接受的重要结构体系。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,经济建设获得了飞速的发展,钢产量逐年增加,逐步改变着钢材供不应求的局面。我国的钢结构技术政策,也从“限制使用”改为积极合理地推广应用。所有这些,为钢结构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。
钢结构是一项绿色环保建筑产业,钢结构材料可再生利用,减少大气污染物。钢结构的废弃料可回炉,再生利用。对同样规模的建筑物,钢结构建造过程中有害气体(CO)排放量只相当于混凝土结构的65%。可以工业化生产,现场施工周期短,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施工工地对环境的影响。钢结构工程一半以上的工期是工厂加工制作,现场工期可缩短50%以上,同时工地因很少使用砂、石、土和水泥等散料,而从根本上避免了尘土飞扬,污染环境的问题。钢结构体系可以带动其他“节能环保”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,钢结构体系由于连接的灵活性,各种“节能环保型”的围护材料都可以采用。 |